第二卷 走江河 第一百一十二章 见枯骨-《剑起青冥录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南下叶逍然的生活,规律得近乎刻板。

    每日天未亮,他便会在寄宿的客栈房间或野外寻得的僻静处醒来,盘膝而坐,运转那部得自大天师张则镜的《上清养神录》。此法门中正平和,重在温养神魂,固本培元,对于他之前因“本源之争”而受损的魂源,有着极佳的修复效果。灵力随着法诀在经脉中缓缓流淌,如同涓涓细流,不追求磅礴汹涌,只求精纯绵长,润物无声。他能感觉到,自己筑基中期的境界正在一点点夯实,神魂的疲惫感也在逐渐消退,灵识感知的范围与敏锐度,甚至比受伤前还有所提升。

    练气之后,便是读书。

    他随身携带的行囊里,除了必要的衣物丹药,最多的便是书籍。并非什么高深的道法典籍,反而多是些山川地理志、风物游记、史书杂谈,甚至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话本小说。这些书,有些是凌文渊所赠,有些是他在沿途城镇的书铺里淘换来的。

    他读书时很安静,常常在路边的茶棚、渡口的石阶、或是夜晚客栈昏黄的油灯下,一坐便是大半个时辰。目光扫过泛黄的书页,心神却仿佛随着文字,神游八极,俯瞰着这座天下的壮阔与细微。他读黄河的变迁,读前朝的兴衰,读边塞的诗句,也读才子佳人的悲欢。这些文字,如同点点滴滴的墨色,浸润着他那颗经历过极致痛苦、变得有些冰冷和封闭的“残心”,让他看到这世间除了杀戮、背叛与失去之外,还有传承、坚守与温情。

    他不再刻意去回忆潼谷关的烽火,不再沉溺于平安集幻境的破碎,而是尝试着以一种更抽离、更平和的视角,去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。读书,成了他修复心境、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。

    而行路本身,亦是一种修行。

    他走过繁华的城镇,见过贩夫走卒的艰辛与乐观;穿过荒僻的山野,感受过自然的雄奇与无情;渡过湍急的河流,体悟过“逝者如斯”的时光流转。他不再急于赶路,遇到有趣的集市会驻足观望,听到动人的乡野小调会侧耳倾听,尝到特色的地方小吃也会细细品味。

    他背后的桃木剑始终安静,丹田窍穴内的青冥剑元亦沉寂如深潭。他已有许久未曾主动练习过剑术,未曾引动过一丝青冥剑意。并非遗忘,也非畏惧,而是一种下意识的“藏”。大天师的赠剑与叮嘱,剑道魁首梦境中的点拨,都让他明白,此刻的他,需要的不是锋芒毕露,而是沉淀与积累。剑在心,而非仅在形。

    这一天,或许是因为连日赶路带来的疲惫,或许是因为春日暖阳过于熏人,又或许是心境在长时间的蛰伏与阅读中达到了某个松弛的临界点,一向自律的叶逍然,竟在寄宿的客栈房间里,睡过了头。

    阳光透过窗纸,在屋内投下明亮的光斑,尘埃在光柱中飞舞。叶逍然依旧沉睡,眉头微微蹙起,呼吸略有些急促,显然陷入了不同寻常的梦境。

    梦境伊始,是一片无边无际的、令人窒息的灰暗。

    没有天,没有地,没有声音,没有气味,只有一种纯粹的、吞噬一切的“虚无”与“死寂”。这种感觉,比他经历过的任何痛苦、任何绝望都要深沉,那是存在的对立面,是万物终结后的归宿。

    在这片灰暗的中央,十七座巨大的阴影,傲然矗立。

    靠近了看,那并非是山峦或建筑,而是……十七具庞大无比的枯骨!

    它们形态各异,有的似人形,却头生巨角,背覆骨翼,高达百丈;有的如巨兽,獠牙森然,骨架嶙峋,蜿蜒如山脉;还有的呈现出难以名状的扭曲形态,仿佛来自不可知、不可名的异度空间。它们的骨骼并非惨白,而是一种暗沉如铁、仿佛浸透了万古岁月与无尽死意的灰黑之色,上面布满了狰狞的伤痕与腐蚀的痕迹,隐隐有暗淡的、不祥的符文在骨缝间流转。

    尽管已然化为枯骨,但它们依旧保持着一种昂然挺立的姿态,空洞的眼眶齐齐望向灰暗的深处,仿佛在凝视着某个大敌,又像是在守护着什么,或者……等待着什么。一股股磅礴、混乱、却又带着某种古老威严的残余气息,从这些枯骨身上散发出来,交织在这片死寂的空间,形成一种令人灵魂战栗的压迫感。
    第(1/3)页